宣言
作出行動,拒絕象牙。
因為象牙,每年33,000隻大象被獵殺
人類為了奪取象牙,獵殺非洲大象和亞洲的雄性大象。象牙用作雕刻、裝飾品、飾物、筷子等工藝品。人類使用象牙已有數百年歷史,科學家相信,以工業化的規模加工象牙製品輸往歐美市場是上一世紀的事情,近數十年製品則輸往東南亞地區。
1976年,非洲大象被列入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》附錄III,並於1977年和1989年分別轉列入附錄II及附錄I;而亞洲大象於1975年已屬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》附錄I載列的物種,嚴禁國際貿易活動。可是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》的規管制度被廣泛濫用,非洲大象的數目從超過120萬驟降至1989年的60萬。上世紀80年代,堪稱為『象牙戰爭』的十年內,最少70萬隻大象在非洲被殺戮,捕獵得來的象牙借合法貿易之名流進市場。
為應對這場殺戮危機,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》於1989年禁止國際象牙貿易,但在某些國家國內買賣仍屬合法。這項國際禁令最初非常成功:象牙價格急挫,歐美市場幾乎消失,捕獵大減,而大象的數目亦開始回升。
然而到了2008年,隨着亞洲和非洲的商貿活動漸趨興旺,區內一些國家,包括中國,經濟日益強大,產生了一批潛在的象牙顧客,形成一個新興的象牙市場。新市場引致捕獵劇增,非洲的西部、中部及東部無一倖免,對大象構成的威脅持續惡化。2014年7月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,2010至2012年間,超過10萬隻大象在非洲被非法獵殺 ── 即每年達33,630隻。非洲森林大象的數目銳減,令人震驚。到2014年2月,科學家公佈於2002至2013年間,65%的森林大象被捕獵,導致剛果民主共和國95%的森林裡再也找不到大象的蹤影。
此外,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》容許把自然死亡、自然淘汰及充公得來的象牙作「一次性」的銷售。1999年,從博茨瓦納、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得來的象牙全數售予日本。2008年,囤積在南非的象牙獲准售予日本,而中國則購得62噸。
2013年開始,野生救援著力減少中國、香港和泰國市場對象牙的需求。參考過去成功推行鯊魚保育運動取得的經驗及聯繫,旨在實現以下目標:
大事紀: